tust news

科大新闻

[【媒体聚焦】《中国信息化周报》公众号报道天津科技大学打造信创产业“人才圈”]-凯发娱乐平台

发布时间:2023-06-14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新闻中心

6月12号,《中国信息化周报》公众号报道天津科技大学打造信创产业“人才圈”。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表示,天津科技大学将从三方面深化产教合作。一是积极参与产教联合体、产业(人才)联盟建设,与联合体和联盟内有关企业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创新平台、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开发产品等方面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二是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校企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推广“3 1”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三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进一步推动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扩大规模、提升能级,推动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北方高端防护轻纺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原文转载如下:

如何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

信息化时代

《中国信息化周报》与中国信息主管网联动,围绕政府、制造、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内容,面向信息化建设领域,报道信息化建设中的新需求、新应用、新体验,为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决策者、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

新型工业化需要既了解产业发展又懂信息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无论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还是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都需要人才支撑。如何培育新型工业化亟需的人才?本报记者深入了解部分高校在产教融合工作中所做的探索,试图从他们的实践中洞见规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其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新时期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协作中还面临诸多挑战,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克正表示,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不够明确,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产学研融合体制机制不够系统,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亟须解决。

挑战依然存在

“新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革命加速进行,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等方面没能及时调整、快速跟进,尚未建立能够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董发勤举例说,“以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飞速发展,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高校应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方向。”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产教融合工作走深入实,但配置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表示,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还缺乏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无论是课程开发、企业导师授课,还是本硕博贯通培养都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形成产教深层次的交互、交融。“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根据产业学院建设成本制定收费标准,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董发勤表示,“现有体制对校企合作各方的潜力激发还不充分。在现行绩效考评体系下,教师在产教融合工作中的付出,被认可程度还不高。”

从“相加”到“相融”

“产”与“教”,若想从简单的“相加”走向“相融”,还需要在体制创新方面下功夫。陈克正建议:“高校应力争创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一套转移转化体系完备、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产学研新模式。”“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李再峰表示,“是否有利于团队建设、行业进步、学校发展,是衡量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的准则。”在探索的过程中,思路逐渐清晰,愿景必将更加美好。如何深化“产”“教”融合?高校的创新实践为找准路径、推进产教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报记者深入了解了天津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所作的工作,试图从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中“洞见”规律。

天津科技大学:打造信创产业“人才圈”

“天津科技大学以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为抓手,以服务信创产业发展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为产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路福平说。

天津科技大学 党委副书记、校长 路福平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还缺乏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无论是开发课程、企业导师授课,还是本硕博贯通培养都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方案、实训、师资三管齐下

第一,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天津科技大学与麒麟软件有限公司、中软国际等企业共同制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设置了web前端框架、服务端框架开发技术、麒麟操作系统运维(初级、中级、高级)、web应用开发实战等企业课程,解决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重视实训,协同育人。学校邀请人大金仓、南大通用、思特奇科技、润成安全、中软国际5个公司,对学院本科专业学生进行为期2至3周、涉及6个项目的实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企业提供了人力支持;学校联合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创建信创适配训练营,首批招收19名学生,除1名读研外,其余学生全部进入信创头部企业就业;此外,学校与麒麟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研究生一流课程、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开展本科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

天津科技大学与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创办适配运维实训营

第三,重师资培训,建实践基地。学校邀请骨干企业对学院19名教师进行信创师资培训,进一步提高学院信创专业的教学能力;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校外实习工作,在360、井芯微、易商数科、超算天津中心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实现协同育人。

从三方面深化产教合作

路福平表示,天津科技大学将从三方面深化产教合作。一是积极参与产教联合体、产业(人才)联盟建设,与联合体和联盟内有关企业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创新平台、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开发产品等方面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二是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校企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推广“3 1”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三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进一步推动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扩大规模、提升能级,推动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北方高端防护轻纺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西南科技大学:扩展产教融合“朋友圈”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发展能级高。

西南科技大学 党委书记 董发勤

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等方面没能及时调整、快速跟进,尚未建立起能够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维共建体制

西南科技大学依托“省部共建、局省共建、董事会共建、对口支援”四维共建体制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自主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急需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一是主动作为,深度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促进四川省产业创新升级。二是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参与“大科学平台”建设。学校在新型电力系统智能运行与调控、新型电力系统关键装备与数字化等方面深度参与研究,多项“声光电”先进测控技术成功应用于高超声速、激波等风洞建设,自主可控的大口径光学玻璃的精密加工及检测技术成功应用于中物院icf激光装置。三是发展核安全数智装备,深度参与科技城核技术应用及核医疗发展研究,布局科技城核应急退役数智装备产业和“政产学研”技术创新基地,落实应急与退役融合、技术融通等措施;筹建核退役应急产业园,辐照应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形成“四区一中心”产业基地。四是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平台,助推产业创新升级。学校与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示范平台”,解决西部地区高水平人才短缺难题,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提供“订单式”服务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急需电子信息专业人才。1993年,学校与长虹合作,从在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中择优组建了“长虹电子班”,在企业提供师资和资源的基础上,共建校内实验室,为长虹定向培养“长虹家电工程师”,提供“订单式”服务。据董发勤介绍,“长虹电子班”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该项目的成功直接促成了西南科技大学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997年),并成为学校首批一本线招生的2个专业之一,开启了学校与长虹集团合作新征程。

学生在长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习

“通过与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学校创新了工程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用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科研水平。”董发勤表示,基于与长虹集团的产教融合经验,学校加强了创新创业学院、软件学院、制造产业学院等的合作共建,扩展了产教融合“朋友圈”,与四川九洲集团、中电科九所等单位进一步深化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有效路径。

青岛科技大学:构建橡胶工业“生态圈”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青岛科技大学 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克正

校应该力争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形成一套转移转化体系完备、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产学研新模式。

培养“好用”学生“好用!这是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最普遍的评价。”陈克正说,青岛科技大学一直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集教学、导师、平台、网络、文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青岛科技大学构建了“1 x n”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学习成为规定动作。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褚庆柱的“创业思维训练”课是该校的网红课,虽然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但是座无虚席。“学科创业”是学校双创工作的亮点。学校支持学生借助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学科创业,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的学科性公司进行实践。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学校设立创客基金,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还建立递进式创新创业平台。“学校连接着工厂,课堂连接着社会,校园旁聚集着公司和孵化基地,老师教书、科研、创业,学生创新、实践、成长。”陈克正说,这是他理想中新工科大学该有的模样。目前,青岛科技大学学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学科性”公司已达120余个。

中国橡胶工业的“摇篮”

青岛科技大学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陈克正表示:“一直以来,学校立足青岛,推动校城融合发展,构建‘青科系’特色产学研合作平台集群,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在提高产学研融合成效、服务地方发展上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探出路子,取得实效。”1999年,为了解决学校科研成果转不了、转不好,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等突出问题,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作出决定:面向市场经济,用民营的体制自己干。鼓励校办企业改制、教师创办公司,让从事技术兼职的老师既能拿学校工资,又能享受公司待遇,点燃了广大师生的创业热情,也为学校日后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2000年,在原校办企业基础上,青岛科技大学教授、赛轮集团董事长袁仲雪带领老师自筹资金成立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核心项目是在青岛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密炼机项目的基础上孵化而来。2006年,青岛软控股份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这是青岛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也是山东省第一家由省属高校校办企业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如今,该企业已是全球轮胎装备制造产业链中拥有最完整产品的公司。

陈克正参加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仪式

学校先后出台了18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激励教师聚焦社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了包括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内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校地融合发展创新中心和一批“校企科创飞地”携手,构建了“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橡胶工业“生态圈”。青岛科技大学目前已成功孵化9家上市公司和3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为山东省创造了超过1100亿元产值,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摇篮”。


链接如下:



编辑:田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