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2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党委宣传部
7月20日,《天津日报》发表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俊对天津市城市管理难题——窨井盖问题经 “信息化”治理和“制度化”保障后成效的看法。张俊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等,他认为我市采用信息化手段治理窨井盖,通过窨井盖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窨井盖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多级联动治理;尝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窨井盖“数智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原文转载如下:
建管线井“信息档案” 促问题处理“提速” 守护“脚下安全”
管好“小井盖” 服务“大民生”(图)
本报记者 韩爱青 摄影 本报记者 王倩
井盖虽小,安全事大。近年来,我市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城市治理,以往出现的井盖缺失、损坏、长期找不到“主人”、无人修复等问题逐渐变少。去年3月,我市启动了窨井盖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重点治理找不到权属单位的无主井盖。为每一个井盖建立信息档案,一旦出了问题,确保能找到责任单位。今年4月,新修订的《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线井管理办法》实施,规定实行“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并首次明确建立每日巡查等相应的巡查维护制度,预防和减少道路安全事故。窨井盖问题作为多年来城市管理的难点,经过“信息化”治理和“制度化”保障,如今的成效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两区交界无盖井 5天找到“东家”。
“本来觉得这个地道属于两区交界,这些井盖所在的位置又比较隐蔽,找产权单位肯定很难,可没想到,反映了问题不久就有了回复,而且比承诺的时间还早地解决了问题。”市民王先生说。
今年6月1日,王先生通过“政民零距离”平台反映,复康路立交桥下地道内,井盖塌陷2个、缺失10多个。这个地道处于南开区与西青区交界处,井盖缺失和塌陷的现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井口用石头填埋、有的完全裸露在外,井内碎石、杂草、树叶较多。这些井的位置在人行道侧石下方,很不安全,希望相关部门尽快维修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5天后,王先生就得到了回复。地道井的权属单位天津城市道路管网公司立即责成专业部门现场查勘,并安排属地的排水设施管理单位在6月8日进行排水沟的清理、淘挖。鉴于井盖(雨水箅子)为异形,需要预制后安装,该公司表示在6月20日前完成整修。令王先生欣喜的是,修复比承诺来得更早,6月15日,破损和缺失的井盖全都维修和安装完毕,他对处理结果满意。
记者在河东区东兴立交桥下发现,便道下方一排长方形排水井的井盖塌陷,井盖周边路面破损,机动车经过时较为颠簸。6月29日,记者通过“天津12345”微信公众号反映此事。7月1日,市城市道路设施巡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联系记者,询问具体的位置和井盖的形状,初步判断为排水井,表示会让权属单位前去处理。7月8日,记者接到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回复,经现场勘查,因车辆长期碾轧,造成井盖下沉,周边路面破损,尽快启动维修。
今年以来12345接井盖问题约4656起。
记者从天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获悉,今年1月1日至7月5日,热线接到市民反映井盖问题约4656起,大部分问题得到妥善处置。
6月29日,12345热线接到市民刘先生反映,滨海新区大港油田花园路380号门前,有一座长方形井,井盖碎了,井深大约1米,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座长方形井的井盖也碎了,影响出行,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处理。12345热线受理后,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滨海新区政府。为了避免发生人员跌落风险,当晚属地海滨街派出人员对这两座雨水井进行了应急围挡,6月30日更换了井盖。
7月4日,市民周先生向12345热线反映,河西区福建路上有一个圆形井盖塌陷,看不清井盖上的标识,存在安全隐患,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核实维修。12345热线受理该问题后,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河西区政府,请对方协调排查原因、解决问题。河西区城管委第一时间将井盖塌陷问题转至该区排水部门。排水工作人员当日就与周先生取得联系,告知塌陷的污水井为福建路马路排水主管网设施,已安排人员维修。7月5日,周先生反馈井盖维修完毕。
12345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关于井盖问题的反映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现在市民反映的井盖问题,大多数都能找到权属单位予以解决。少数井盖因为产权不清晰,寻找产权单位需要费些周折,但热线也会采取督办等手段,在各部门的配合下,最终促进问题解决。
今年我市已排查窨井盖116.7万座(次)。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获悉,去年,该委牵头组织开展窨井盖安全隐患全面排查治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脚下安全”问题。全市各行业部门累计排查1689470座次,发现隐患3895座,隐患治理3895座;各区人民政府累计排查2622815座次,发现隐患9420座,治理隐患9420座。
该委还利用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及时将网格员巡查采集到的窨井盖隐患问题,反馈至各区、各行业监管部门进行核实整改,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以确保窨井盖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同时督导各区、各行业部门,充分利用各自数字化平台,对各类窨井盖建立信息档案,坚持分类梳理、归口建档、理顺权责,做到“一井一档案”和“一盖一编码”,建立电子台账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共享。
“去年,我们为121万座井盖建立了信息档案,与实际的数据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年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重点排查新建和改扩建地区、行政区划交界处、公园广场、城乡结合部、单位庭院、居民住宅区、背街小巷等区域,坚持分类梳理、归口建档,建档要全覆盖、无遗漏。对已建档城市窨井盖按照‘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要求,尽力完善全市窨井盖建档数据,确保形成一个相对科学的建档数据。”工作人员说。
今年5月,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又启动了窨井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目标是摸清我市窨井盖设施底数,建立健全窨井盖设施管理档案,解决窨井盖安全的突出问题,补齐设施安全管理短板,同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推动窨井盖信息化、智能化,使事故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显著提升,窨井盖安全事故明显减少。截至6月20日,全市累计排查窨井盖116.7万座(次),发现安全隐患2657个,解决隐患2619个,其他38个正在积极治理当中,治理无主井129座。
新《办法》保障窨井盖治理成效。
今年4月12日,新修订的《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线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其规定推进城市管线井信息化管理,实行“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并首次明确建立每日巡查等相应的巡查维护制度,预防和减少道路安全事故。这也为窨井盖的治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据了解,早在2012年4月1日,我市就出台了《办法》,有效期为5年。2017年,修订的《办法》施行。到今年,《办法》再次修订,其与10年前内容有何不同呢?
记者注意到,新修订的《办法》,厘清了市、区和行业三级管理责任,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切实保证管线井权属单位依法履行主体责任,避免出现管理层级模糊、责任不清的问题。其明确了管线井权属单位负责管线井的日常巡查、维护和管理。共同建设的共用管线井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各权属单位共同负责。各权属单位应当协商确定一个单位负责管理维护或者共同委托具有相应维护能力的单位管理维护。如无法达成一致,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定维护管理责任单位。管线井的维护、管理责任单位无法确定的,由其行业主管部门指定维护、管理责任单位,无法指定维护、管理责任单位的,由行业主管部门维护管理。各管线井权属单位应当配备专门人员对所属管线井实行日常巡护,建立每日巡查等相应的巡查维护制度,并对巡查维护等情况进行记录。各管线井权属单位要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制定专项预案,落实保障措施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管线井安全事故,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修复。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对发现管线井缺损等安全隐患的,应当采取临时性防护措施并及时通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权属单位。
新修订的《办法》还明确了管线井权属单位应当建立管线井管理档案,实行“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推进城市管线井信息化管理,并将现有或者新建、改建管线井设置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定期报送管线井的行业主管部门,并与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实现信息资源无偿共享。
另外,新修订的《办法》对管线井维修期限作出了明确且具体的限定。其中规定,各管线井的权属单位在接到有关通知或举报后,应当在30分钟内到现场,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管线井井盖移位、破损、丢失的,应当补设警示标志并采取措施补缺或修复;井盖移位、破损、丢失的修复时限为6小时。管线井发生坍塌、渗漏的,应立即采取措施,设置警示标志,在规定时限内按照规定标准修复;坍塌、渗漏管线井修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3天。管线井不符合城市道路路面高程要求的,应在规定时限内采取管线井调整加固措施,确保管线井符合城市道路路面高程要求,与路面保持平顺;单个管线井调整加固的修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3天,整个路段管线井调整加固的修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10天。
最后,新修订的《办法》还明确了我市行政区域内城市道路范围以外各类管线井的巡查、维护和监督管理的主体,即由各类管线井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井权属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窨井盖治理还有一些短板漏洞。
我市对窨井盖的治理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中,为什么市民还有不少关于井盖问题的投诉呢?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窨井盖安全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漏洞,如道路窨井盖松动、异响、塌陷,绿地井盖隐患排查不及时、破损隐患治理不到位、浇水后复位不及时,老旧小区井盖口周边破损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对此,我市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压实权属单位主体责任,严格要求权属单位执行窨井盖安全管理各项规定,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对权属不清的窨井盖,由属地政府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确权认定;权属复杂,无法确定的,由属地政府指定兜底负责的行业主管部门,明确维保单位。另外,还要求各区、各行业部门建立管线井应急处理公示微信群,进一步打通市政设施管线井管理的信息互通障碍,确保发现问题通过微信群能够及时精准发至各产权单位,进行快速处置。”工作人员说。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应用信息化和新技术去创新窨井盖安全管理模式也是有效治理窨井盖问题的一个有力手段。我市也已经在尝试升级改造智能化窨井盖,将窨井盖管理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窨井盖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市水务局已开始试点中心城区部分区域排水窨井测点上图并拟于近期采购gps定位等相关信息化设备,待取得一定成效后,我们将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吸收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
专家 信息化助力城市管理。
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俊主要研究领域为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等,他认为我市采用信息化手段治理窨井盖,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通过窨井盖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城区窨井盖种类繁多,涉及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涉及到的档案信息包括每座井的具体位置、型号、建设年限、使用情况等等。在没有建立全面准确和及时更新的信息化档案时,只能通过人力巡查的方式发现问题,导致井盖安全监控存在盲区。现在通过实行“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为井盖建立档案,明确位置、权属联系人、责任人等信息,可以为每日巡查等相应的巡查维护制度提供依据,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道路安全事故。
第二,通过窨井盖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多级联动治理。在原有的管理方式下,窨井盖由各产权单位自行维护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及主要街道、住宅小区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现在通过窨井盖信息化平台,依托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开展窨井盖信息化管理,形成以市城市管理委牵头组织,市住房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农业农村委、市水务局、国网天津电力公司,以及各区城市管理委参加的多级联动治理体系。各部门之间充分共享窨井盖信息,加强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强化合力,大力提升了隐患治理力度。
第三,尝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窨井盖“数智化”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管理城市窨井盖,可以提升窨井盖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问题井盖”实时自动报警,提高应急响应速度,缩短养护处置时间,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智慧窨井盖管理系统,可优先对重点区域、路段及存在安全隐患、监管盲区的窨井盖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全市窨井盖管理智能化,提升窨井盖管理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及时发现、快速派遣、办结反馈等功能,实现对窨井盖安全使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链接如下: